智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木心你要我毁灭,我不 [复制链接]

1#

一座城,吸引我去,总是因为曾有人为这座城赋予深刻的意义。读书时向往杭州,只因白居易诗中一句“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工作后,选择南京,也只因皎然的一句“君说南朝全盛日,秣陵才子更多人。”我总爱从文人的寥寥数语中寻找这座城市或者文人本人的魅力,而在偶然的机会拜读了木心的《乌镇》之后,也让我邂逅了生命永恒的热爱。

1、

“当华美的落叶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这是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诗中的一句话,也许,只有时间才能证明一些人或是一些事的存在,一如木心。

突然想起那个阳光温润的下午,我独坐窗前,在阳光透过百叶窗落下的斑驳中翻开木心先生的《上海赋》。“老辈的上海人不提起上海倒也罢了,一提起‘迪昔辰光格上海呀’,好比撬破了芝麻门,珠光宝气就此冲出来,十里洋城开不夜,东方巴黎冒险家的乐园,直使小辈上海人憾叹无缘亲预其盛。”透过那些清秀的文字,我仿佛穿越回那个纷争的年代,与先生邂逅于十里洋城的上海,兵荒马乱中竟于空气间嗅到丝丝桂花糖的酥香。

印象里的上海,繁花锦簇、灯火迷离。无所事事的红男绿女们日日跳着奔放、热烈的舞,没有真情,更没有智慧。我从未想过这样一个地方会让人生出如此绝妙的灵感,也从未想过会有人能用感性的语言娓娓道出理性的魅力,更从未想过诗意的激情可以通过平静的绅士风取代嘲讽和鄙视的面孔。

然而,木心先生却做到了,他用他的豁达通透,让时间证明什么才是真正的温润知性和智慧唯美。

2、

木心,原名孙璞,年生于乌镇,书香之后。先生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富家少爷。不过好在先生的父母深知读书的重要性,6岁先生便读了小学,钢琴也早早进了家门。先生10岁那年,战火不断,乌镇沦陷,作为名门望族,那时他们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拒绝去上日本宪兵管控的学校,但外面的纷飞战火并无法阻挡先生对于知识的渴求,先生两耳不闻枪炮声,终日沉迷于书籍之中,家中的书读完了,便去远亲茅盾家借书看。茅盾看到先生如此热爱书籍,也很乐意他来。先生后来回忆,“少年在故乡,一位世界著名的文学家的‘家’,满屋子欧美文学经典,我狼吞虎咽,得了’文学胃炎症’,后来想想,又觉得几乎全是那时候看的一点点书。”从这里就能够看得出来,先生在那段时间阅读了大量的欧美文学经典,这也为他后来的文学思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抗战结束之后,先生不顾家人反对,拒绝从商从*,转而考去上海美专跟着刘海粟先生学习油画。“童年的我之所以羡慕画家,其心理原因,实在不是爱艺术而是一味虚荣,非名利上的虚弱,乃是道具服装风度上的虚荣。”年少时对每学的热爱不过是觉得羡慕画家泼墨时的洋洋洒洒。抗战胜利后,杭州成立了艺专,转入杭州国立艺专跟随林风眠先生学习中西方绘画之后,先生对于艺术美学的热爱与追求才真正显现出来。“很兴奋,看到自己的画挂在架子上,男男女女走过,停步,指指点点——初步圆了我童年以来萦心不释的画家梦。”先生说;“我觉得我的美学理念更接近林风眠先生。”

先生20岁参加学生运动,年少气盛的他带头上街发传单,制作反战宣传画,遭遇通缉迫不得已避祸于台湾,22岁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返回大陆任杭州第一高中教师一职。23岁,安逸的生活让先生逐渐不安起来,思索良久的他辞去教师一职,他说:“现在生活虽好,但这是常人的生活,温暖、安定、丰富,于我的艺术有害,我不要,我要凄清、孤独、单调的生活。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如果你以艺术决定一生,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了。”于是先生借口养病走上莫干山,写文作画,一晃就是五年。《哈姆雷特泛论》、《伊卡洛斯诠释》《奥菲司精义》也都是在那时问世的。也正是在这期间,孙家的家业一天天败落,迫于生活,先生不得不带着这几年攒下的十几本厚厚书稿,下山重新从业。而这,也是先生厄运的开始。

从年到年,整整21年间,先生频频入狱,辗转于公安局、劳改队等地。文革期间,由于顶撞陈伯达被关进阴暗潮湿的防空洞。陈伯达何许人也?当时的中共中央*治局常委,毛主席的*治秘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辈青年们巴结都来不及的大人物。而入狱的原因也只不过是先生看不惯陈伯达对海涅的嘲笑和羞辱。海涅,德国抒情诗人和散文家,最称为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一生留下许多思想深刻、生动优美的诗篇。先生说:“他也配对海涅乱叫!”就是这一句话,使得先生在防空洞里一待就是半年。半年的劳动改造后转移到监牢的时候,所有狱卒都猜测先生会爬着从防空洞出来,但是先生腰杆挺直地走出来了。文人的气节超出了狱卒们的想象。

牢狱期间,先生也从未停止写作,他在烟盒纸上,在“坦白书”上写出洋洋万言的监狱笔记。而这笔记之中,没有一句是对世事的控诉或者时代的不满,有的只是他对于美学的研究和对哲学的思考。白天的奴隶在狱中受尽折磨,而夜晚的王子用白纸画出钢琴的琴键,在一望无边的黑暗里无声弹奏那个时代无法理解的莫扎特和肖邦。

“文化像风,风没有界限,也不需要中心,一有中心就成了旋风了”面对如此的豁达通透,温润智慧,时间怎能忍心不向世人证明木心先生的出类拔萃,又怎能忍心让人遗忘当初?

3、

回首过往,白话文的出现使一切文学都与国家主义和民族命运紧密相扣。而木心先生作品的出现却使人们看到文学应该是某种高于国家主义,超越*治思想的作为,且文学必须与人性及精神的奥秘不分彼此。于是便有了那句“文学还是好的,好在可以借之说明一些事物,说明一些事情。文学又好在可以讲究修辞,能够臻于精美精致精良精确。”

年,先生平反出狱,在胡铁生的帮助之下,事业也开始熠熠生辉起来,先生用四年时间成为了设计界的风云人物,甚至成为了主修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十大设计师”之一。可先生也在四年之内看到了一个个曾经的有志青年追名逐利,落入俗套。先生再一次出走了,在他最为光辉的时刻。他在临走之前对外甥说,“要脱尽名利心,唯一的办法是使自己有名有利,然后弃之如敝履。我此去美国,就是为的争名夺利,最后两袖清风地归来。”随后先生离开中国定居了美国,也正是在那里,陈丹青结识了先生。他跟随着先生学习了整整五年的世界文学史。也正是陈丹青的存在,重新唤醒了先生对于写作的兴趣。那时距离先生上一次提笔写作也已经五年之久。在美国期间,先生不停地写文作画,一篇又一篇,终于迎来了好运。

年,先生定居美国两年后,台湾《联合文学》创刊号上发布了先生大量的散文著作,在台湾文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也正是在这一年,先生在哈佛大学举办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画展。

此后的二十四年里,先生先后发行了《林肯中心的鼓声》《温莎墓园日记》等文章。先生的文章一向不是纯粹的讲故事,更不是一味的抒情,而是传递着他自己对于文学的理解和时代的感触。

年,先生的作品终于不再只为西方人推崇,那一年的《上海文学》刊发了木心的《上海赋》,一时间,先生的文字吹开几十年的灰尘,重新闪耀在世人的眼前。先生的好友们纷纷向先生祝好,而先生却无比淡然的说:“不早熟,不是天才,但天才一定要晚成才好。”这无疑也是先生最真实的人生写照。

五年后,先生结束了二十年的漂泊,重新回到了故乡乌镇,并于年12月21日凌晨在宁静中安然离去。中国文学史上,至此失去了一位对文学饱含情欲的真君子。

4、

先生一度被众人遗忘,直到那首《从前慢》以歌曲的形式重回大家耳中。“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大家开始不停的搜索了解先生的一生,而如今,终于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拜读先生的著作,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先生为中国文学史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正如陈丹青访谈里说:“八十年代初,一批新的作家出来,莫言啊之类,但同时有个老头子在纽约,一个人在写他那一路东西,蛮有意思的,完全没有人知道,可能当时真的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他写完了手稿都会给我看,然后紧接着台湾知道了,过了不久大陆的文章也开始在发表。这个景观很有意思。木心从头到尾是一个人,单独的,拥有很少很少的读者,几乎没有知名度,这个情况只是到这几年,略微有一点改变,但这都不很重要,重要的是,是他要的这个情况,而且他试图维持这个情况。他为这个情况要付代价的,因为他也渴望读者,渴望能够出版,但是他很在乎方式,也很在乎读者,谁在读他的书。他没有想到有一天台湾会出他的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大陆会出他的书,他早已做好了没人会看到这些文章的准备。但是他一直在写。这个要有很大的勇气,有谁受得了我一直在写,但是从来不发表,也没有读者,更没有共鸣。这样的情况很少,你在中国能给我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在他七十岁以前完全不知道他的存在,很多东西根本都没有在市面上,你能不能给我另外一个例子?”

5、

“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仪面陋于知人心。”而木心先生面对各种非艺术势力的剥削与打压时,并没有喋喋不休的纠缠于外界对自己的误解,只厢一句“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他选择用大德者所该有的智慧与大度来封缄好事者的嘴,选择让时间证明一切真理的存在。

打开百叶窗,温润的阳光落在我的身上,我终于理解了木心先生,如此温润知性的一个男子。于他来说,面对所有批判与误解时,一切行为都显得无力,一切言语都显得苍白。沉默,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正如陈丹青所说:“木心自身的气质、禀赋,落在任何时代都会出类拔萃。”也正如梁文道所说:“你不觉得这个人像坐过牢似的,从文革中结束改造回来的很多作家,难免身子会往前驼下去,有点曲髅,难免神情会有点沮丧、失落、惶恐,但木心没有,他精气神很足,好奇怪好奇怪的一个人。”

我终于开始释然,先生敢于质疑传统的文学手段,让时间证明自己早已练达到鹰鹫的境界;先生敢于用“坦白书”写出洋洋万言的监狱笔记,让时间证明文人也有不屈的脊骨和傲气;先生敢于将唯美诗意和理性思索融为一体,让时间证明传统文化也需注入新鲜的血液。那如今,不如就让时间来证明先生作为一个艺术传播者的价值;就让时间来证明,文学界若无视木心必定会造成文化的缺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