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阅读原文”观看视频!提到历史上有名的大地震,大家可能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和日本地震,但是相比下面这个地震来说,即使是9.0级日本地震也要相形见绌。年5月21日下午3时,智利发生9.5级大地震。从这一天到5月30日,该国连续遭受数次地震袭击,地震期间,6座死火山重新喷发,3座新火山出现。5月21日的9.5级大地震造成了20世纪最大的一次海啸。这是有仪器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造成智利2万人死亡。几天之后,地震的能量穿过太平洋,在太平洋西岸掀起了海啸,又给日本和菲律宾的东部沿海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与此同时,这次地震还引起了巨大的海啸,智利沿海建筑物大部分被海浪卷走,破坏房屋16万栋。此外,海浪还以每小时公里~公里的速度扫过太平洋,使日本沿海1千多所住宅被冲走,2万多亩良田被淹没。地震激发的海啸也是罕见的,15小时后海啸的大潮波传到夏威夷群岛,22小时后传到日本东海岸,造成巨大损失。这次海啸在日本造成人死亡,15万人无家可归。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智利从南到北公里的狭长地带内,累计发生了数百次地震,其中还有3次超过8级的地震,10次超过7级的地震。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视频!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释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级也越大。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个5级地震。可想而知智利9.5级地震产生的地震能量是有多么恐怖!
但是震级不代表地震对地表建筑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发明了地震烈度的概念。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破坏的强烈程度,是衡量某次地震对一定地点影响程度的一种度量。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烈度也不同,受地震影响破坏越大的地区,烈度越高。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的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影响烈度的大小有下列因素:地震等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土壤和地质条件、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等。按人的感觉及地震破坏情况划分等级,依次排列成表,即为地震烈度表。世界上有很多种地震烈度表,如日本采用的7度表,10度表等。我国采用12度表,一般来说5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
今天我们所有建筑的抗震的能力都是以烈度来衡量的,而非地震震级。我国最低的设防标准是6度,最高的设防标准是9度,比如:四川的西昌和康定、云南的澜沧和寻甸等区域都是9度设防区。
地震的可怕除了其摧枯拉朽的破坏力以外,它没法琢磨的脾气更为可怕——不知道何时何地发生多大的地震,人们没法精确进行设防,常常在低设防的区域发生超过设防的地震。
这个时候就需要抗震安全余量更大的震安减隔震技术上场了。
图1:传统建筑——立足于”抗”
图2:减震建筑——立足于“耗”
图3:隔震建筑——立足于“隔”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视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