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经济学家看来,中等收入陷阱会有怎样 [复制链接]

1#

在经济学家看来,“中等收入陷阱”会有怎样的社会影响?事实上,历经多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拉丁美洲的经济社会始终呈现出“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从“中等收入陷阱”、收入分配、贫困化角度来进行探讨经济社会影响,和探讨对外向发展情况下对外贸易、经济自由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中等收入陷阱”始终无法跨越

世界银行在年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概念,即一个经济体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阶段之后,既不能继续又难以改变以往的增长模式,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陷入增长的困境难以自拔。报告中指出“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数十年来,它们都未能跳出这个陷阱”。世界银行将人口在三万以上的经济体按照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划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三个等级,其中中等收入又细化为中高收入和中低收入。

划分标准随着世界各经济体的发展水平有所调整,每年7月1日根据各经济体上年人均GNI的测算修改各经济体的收入等级。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不同组别的临界值水平在不断上调。按照年的最新修订标准,人均GNI低于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人均GNI位于美元和美元之间属于中低收入国家,位于美元和美元之间属于中高收入国家,高于美元的为高收入国家。拉丁美洲国家除海地外,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经处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在此之后,多数国家长期徘徊在这一收入区间,始终无法成为高收入国家,陷入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年巴哈马成为拉美地区首位步入的高收入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巴哈马的滞留期超过了30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巴巴多斯分别在、年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这两个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滞留时间分别是33、36年,远高于东亚可比国家鳥年以后,智利、乌拉圭、圣基茨和尼维斯、巴拿马陆续成为高收入国家。截止到年,拉美地区除了海地一国属于低收入国家以外,有24个国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只有8个国家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买入了高收入国家行列。拉美地区在“中等收入陷阱”平均滞留时间46年,其中阿根廷长达57年。

二、拉美地区“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经济表现

20世纪50-70年代,拉美地区经济总体增长较快,拉美人均GDP增长率在年达到顶峰,达到6%。然而进入80年代,拉美由于债务危机,经济增长波动加剧,人均GDP出现负增长,并最终陷入“失去的10年”。年以后拉美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经济增长取得了亮眼的成绩,部分国家开始跨入中等收入陷阱,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年,拉美经济又陷低谷,大多数拉美国家仍无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从拉美主要国家来看,70年代以后拉美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速出现分化态势。委内瑞拉的人均GDP增长出现剧烈的波动,经历了60、70年代的辉煌时代,委内瑞拉的人均GDP逐渐下降,年人均GDP仅为年的61.79%智利、乌拉圭、巴拿马则经过漫长的努力进入了高等收入国家行列。

三、拉美国家陷入仲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分析

除智利和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些小国外,拉美地区绝大多数国家依然处于“中等收入陷阱”之中。究其原因,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内生性缺陷及两次转型的历史性延误是拉美地区长期深陷“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根源。两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内生性缺陷和转型延误导致拉美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一直不强,从而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这是导致拉美国家深陷“中等收入陷阱”的直接原因。

四、经济发展模式的内生性缺陷阻碍工业化发展

在拉美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先后错失了两次重要的转型机会。源自殖民时期形成的国际分工体系,在初级产品出口经济发展模式下,拉美国家长期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由于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及需求弹性较低,且易受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所以拉美国家处于全球价值链最低端,因此拉美国家无法通过对外贸易获得经济全球化的好处。

二战过后,拉美地区主要国家都开始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但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存在的内生缺陷阻碍了拉美的工业化发展,使得拉美地区的工业化一直未得以完成。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偏重内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工业品只面向国内市场,受国内市场狭小的制约,工业生产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对国内市场的高效保护,不利于企业提升工业竞争力;为满足国内工业对资本品的需求,需要靠农矿业部门提供外汇支撑,随着国际贸易条件的恶化,用初级产品出口创汇来支撑工业化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从而累积了“去工业化”的风险。

而且,该模式没有采取一种将进口替代与工业品出口有效结合起来的*策,而是偏执于扭曲的产业*策、财*和货币*策、汇率*策和贸易*策。在拉美地区,大多数国家的工业部门未成为拉动经济的主体,没有带动产业结构有效升级。年前后,除阿根廷等个别国家外,巴西、智利、墨西哥、秘鲁等主要拉美国家工业产值占国内GDP比重均低于20%,在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后,年主要国家工业产值占拉美地区GDP比重增加到34.4%,远低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

五、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延误阻碍工业化发展

初级产品出口模式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已经显露出来,但拉美国家并未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模式,最终由资本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延误有关。工业部门中新兴部门的生产率,没有随着经济的总体增长而变得高效率,反而出现了低效率的生产要素配置。

在上个世纪70年代,除智利外,拉美主要国家未及时进行*策调整,*府实行的进口替代*策过度保护了国内企业的生产,限制了一些工业部门的发展,阻碍了从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使得工业部门和国民经济失去了宝贵的发展机会。大多数拉美国家,其产业技术对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贡献程度非常低,日本、韩国在全要素生产率上与拉美国家的差距,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明显。

六、收入分配不均与贫困化程度高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社会制度的变革,而传统制度与新制度之间将出现冲突与对抗。传统制度包括土地制度、城乡财富分配结构与税收制度、*府行*制度与法制、社会阶层体系与社会秩序等。经济发展水平要求城镇化改造,而农村地区的生产方式与产业结构以及劳动力并不容易适应这种变化。

经济增长并不必然意味着制度的改善,*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制度与能力均需要相应地调整。社会阶层的收入差异和流通渠道等均会体现社会制度的完善程度,并且直接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这些拉美国家的贫富差距显著,基尼系数长期居高不下。哥伦比亚、巴西、智利等国家的基尼系数长期在0.5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高达0.60在收入分配严重失衡的情况下,社会矛盾容易激化,*局出现动荡,影响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

七、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高

纵观拉美经济发展历程,拉美的人均收入水平并不低,拉美地区是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最密集的地区,拉美的症结不是增长问题,而是分配不平等问题。对拉丁美洲各国、世界其它主要地区同美国进行比较人均GDP。美国在历史上各时期的人均GDP水平被设定为基准指数,即,其它国家/地区的指数体现着同美国的相对水平。美国是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最持久而且强劲的国家。

在-年间,拉丁美洲是全世界唯一凭借快速增长保持了和美国的相对水平的地区。在-年间,拉丁美洲和前苏联是全世界唯二凭借快速增长保持了和美国的相对水平的地区。在-年间,拉美主要国家的经济水平开始相对美国下降,但地区整体和美国的相对水平没有变动太多。这一时期是欧洲(包括西欧、东欧和前苏联)各国的上升期。在-年间,拉丁美洲地区同东欧、前苏联一同遭遇重创。总体来看,在过去二百年的经济史上,单从增长速度来说,拉丁美洲的表现并不逊色。

特别是在-年的第一个全球化周期当中,拉丁美洲的经济表现同美国一样突出。其中最为成功的国家即阿根廷,已经取得了超越西欧平均水准的经济成就。拉丁美洲经济最为糟糕的其实就是近来的五十年,而这五十年正是亚洲国家崛起的五十年。

八、贫困化程度高

过度城市化的一个后果就是拉美地区有大量的贫困人口,尤其是新自由改革后,墨西哥、巴西、阿根廷金融危机对拉美各国的减贫产生了较大冲击,拉美地区出现了“返贫”现象,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国的贫困率有所增加。因此,虽然自年以来,拉美各国推出了一系列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策,其核心就是减少贫困,促进国民收入均衡增长。这些措施使得拉美地区的贫困率不断下降,但是与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尤其是与中国相比,拉美的减贫速度却缓慢得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